徽州归来不看秋,食遍皖南方知味

发布日期:2024-11-19 06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76

如果说春天的江南属于江浙,那秋冬的江南该在徽州。

散落在山间的古村,容易被厚重的雾气笼罩,晨光熹微之时,阳光穿过晨雾留下清晰的形状,宛如“神爱世人”的圣光。

天地尚在混沌,但火红的枫叶和热闹的柿子是无需假手于神的“人间之光”。

北半球最美秋色

当火热的乌桕和金黄的银杏盛极一时,有一个地方就美成了散文诗,让“北半球最美秋色”这一桂冠为它加冕。

这里就是与北京香山、新疆喀纳斯、四川九寨沟同享盛名的国内四大赏秋胜地之一——黄山塔川。

每年十一月,红橙黄绿的秋叶染遍乡野,翻涌稻香的田间地头依然金黄,塔川就成了摄影师们梦寐以求的创作天堂。

从五湖四海背着长枪短炮的人来到这个国际红叶摄影节基地,只为追随魂牵梦萦的秋天。

一入塔川,村口由樟、榧、枫等古树组成的“五树参天”便是第一景。

因为年深日久,古树的树冠极高大,枝干如人在发力时的筋骨那般苍劲,而秋叶葳蕤,在阳光下又十分温柔。

走上观景台,溪绕前屋、塔川晨雾、粉墙黛瓦、金黄稻田、村妇荷锄,一览无余。

网络上再精致漂亮的乡村生活布景,也难以复刻真正的古村民居神韵之万一。自然美景的“仙气”和人间烟火的粗粝感,在塔川交汇出基因深处的乡土情结。

桃花源里人家

同样“养在深闺人尽识”的徽州古村还有黄山西递。今年11月,第十八届中国黄山(黟县)乡村摄影大展在西递村拉开帷幕。

在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广场上,众多艺术家的乡村摄影作品大放异彩,舞蹈演员们还为观众献上富有水墨韵味的表演《墨韵》。

水墨徽州的神韵不只是一眼能看到的白墙黛瓦,还有几百年来耕读传家积淀下的文气。

从宣纸、歙砚、徽墨这些徽州人善于制作的传统工艺品中,也能感受到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之深。

素有“明清古民居博物馆”之称的西递,在整体布局、环境建筑上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风貌。

青山秀水怀抱之中,和几百年前的古人共赏一片风景,仿佛踏入了被时间遗忘的土地,怎么不算“桃花源”呢?

更早的时候,李白对西递赞道:“黟县小桃源,烟霞百里间。地多灵草木,人尚古衣冠。”今天再走进西递,好像也没有分别。

听导游说,西递是一个“官”村,几乎家家都是一座小型博物馆,每走过一栋建筑都说得出一段“有名有姓”的故事。

足够的时间和文化积淀,已经把西递酿成一壶醇酒。有底蕴的地方特别适合秋冬时节去走走。

过去的人物足够闪耀,逝去的光阴也在回忆里镶上金边,老故事里有金秋的味道。

美食美景都不可辜负

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菜在烹调方式上以烧、炖、蒸为主,而少爆、炒的特点,即“重油、重色、重火功”。

因此在徽州,不可不尝试各类红烧、炖煮等滋味醇厚的特色菜。

徽州臭鳜鱼是徽菜之首,能否做好这道菜也是检验一个徽菜厨师是否合格的标准。

正宗的臭鳜鱼需选用鱼肚小,背部宽厚,肉质紧实的鳜鱼,加上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腌制四天左右,再红烧制成。

腌制的过程保证了最后的成品形态完整、夹开呈蒜瓣肉的特征。菜色需鲜红,入口有纯正的腌鲜香,才是一道正宗的徽州臭鳜鱼。

徽州时有蝇虫侵扰,为了保存易腐的猪肉,人们通常会用盐封存美味。盐渍、浸泡、晾晒,一多月的等待换来一冬的鲜香。

腌好的火腿一般直接清蒸,切片食用,风味比鲜肉更加凝练,还在切片的时候就被勾得口舌生津,它也有一个形象的名字——刀板香。

皖南还有一道每逢四时八节、婚丧嫁娶必用来招待贵客的名菜——一品锅。其实每个地区都有它的“乱炖”,这里也不意外。

各色食材满满当当码一锅,是一个地方物产丰饶、食材搭配智慧的充分展现,也是主人家待客的诚意。

白萝卜打底,它是肉菜的黄金搭档,也秉承着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的食补宗旨;

豆角干再铺一层,媲美香菇增鲜;

手掰的豆腐有更多面和粗糙的表层,利于吸汁,减少油腻,也赋予它自身更浓郁的风味;

土猪做的红烧肉必得更上一层,酥香软烂,口感黏糯,最吸引食客的视线;

再然后是当地特产,徽菜中常见的主角,也是制作最费力的笋干,需要长时间泡发然后撕成片炒制,鲜美异常;

最后是围着锅摆一圈的白色肉丸,寓意团圆完满。

“一品锅,三五七层花色多,品其味,离桌不离锅。”一句顺口溜就道尽了一品锅丰富的层次和让人欲罢不能的滋味。

秋冬也正是和亲友围炉吃锅的好时候,拍过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”的古村,别忘了坐下来吃点热乎的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